我喜欢去有人文遗迹的风景名胜区游览,那些透过往事烟尘的历史,总能给我以启迪、以深思。尤其是长城,因其历久而弥新,博大又简约,每次登临,总能给我不一般的感受。
登长城,迄今有三次。
第一次,正是挥斥方遒,风华正茂的大学时代,和三五知己于深秋登临长城。
八达岭是关山最高者,八达岭长城又是万里长城的最高点。萧萧秋风里,只见两峰夹峙,一道中开。长城钢铁样的身躯蜿蜒盘旋,绵延不绝,沿着山岭的脊背,为蓝天剪出一道铁线。我们立在它的脚下,竟然不敢高声喧哗。
静默中,我的脑海里翻腾着与长城有关的诗句:“城头烽火不曾灭,疆场征战何时歇?杀气朝朝冲塞门,胡风夜夜吹边月。”长城内外战火不灭,多少人流离失所,有家难归。长城,是这些人间悲剧上演的舞台,是女诗人蔡文姬思乡梦中最浓重的一笔。
“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幽州思妇十二月,停歌罢笑双蛾摧。倚门望行人,念君长城苦寒良可哀。”长城,是没明没夜的血肉横飞的战场,是思妇胆战心惊边关梦的主题。
“望长城内外,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在《沁园春·雪》里面,那一直作为军事防御的城墙,凝聚着古代劳动人民智慧与血汗的长城,才真正成了中国人民的壮丽风景和珍贵遗产。
长城如此饱经沧桑又见证历史,浸满血泪又承载欢笑。面对它,年轻的我们不由地手足无措起来。如同一个稚子面对一个威严而登高望重的老者,不由地被他的气派给震撼。这也就是我为什么第一次真正见到长城,居然对它产生畏惧的原因。
那时的长城,在我心里,是可远观而不能正视的长者。
再一次登长城是陪父亲去的。辛苦了一辈子的父亲,到北京后只提出了两个要求:去看天安门和长城。天安门在市中心,很容易就能到达。但长城就不一样了,来来回回换了几趟车,总算到了八达岭。
我还在喘息,年过半百的父亲已经登上了长城。他的脚步是从来没有过的急迫,笑容是从来没有过的灿烂!边攀登边抚摸着城砖,父亲回头大声对我说:“没想到我这辈子能登上长城!从小就听评书里说起孟姜女和长城,后来又听说在空中拍的地球照片上有长城。我就想这长城该多长多古老多了不起啊。向往了多少回,今天可看见了!我回去要告诉乡亲们,我见到长城了!”
激动之下,父亲竟给我讲起故事来:秦始皇为了永保万世基业,下令修建长城,抓去了全国的青壮男丁,其中就有个叫范喜良的。他被抓的那天正是和孟姜女成亲的晚上,还没有进洞房就硬被抓到长城做工了。孟姜女悲愤交加,日夜思念丈夫,于是收拾行装去长城找他。一路上,也不知经历了多少风霜雨雪,跋涉过多少险山恶水,终于凭借顽强的毅力和对丈夫深深的爱,她到达了长城。
经过多方打听,最后在一个工匠那里得知,大量劳工冻饿而死,包括她的丈夫,并且尸首填了城脚。好似晴天霹雳,孟姜女眼前一黑,大哭起来,整整哭了三天三夜。天地被感动,一声巨响,一段长城倒塌,露出来范喜良的尸首,孟姜女也跟着跳海殉夫。
父亲讲得绘声绘色,那是理想实现后的满足,是喜讯从天而降后不能压抑的兴奋。我知道,这不过是个民间传说而已,与八达岭无关,却连着长城的命脉。这个传说在引证着秦始皇残暴的同时又肯定了他千古一帝的伟绩。普通劳动人民看到的是前者,他们心里,因为同情着孟姜女而对长城有着复杂的感情。
可是因为这个传说,长城,才能如此深植于民众心里,连父亲——一个普通的农民,都会有这么深的长城情结!是不是每一个中华儿女,都这么对长城魂牵梦绕?
这次,长城除了那高不可攀的气度,又让我感到了在所有中国人心目中的伟大和不凡。
最近一次登长城,作为编辑,是和《中国风景报》培训班一起去的。果然是不一样的风景人,有着和平常游客不一样的心情和行动。一路上大家说说笑笑,举目远眺,周围苍松虬劲,石壁耸立,雄伟的长城烽火台,在雾霭里依稀可见。来自各大景区的通讯员们走走停停,边看边聊。我置身其中,不知不觉中,将以往普通旅客的身份,转化成了一个风景人的身份。
我一路轻轻地走上顶峰,站在最高处,仔细的凝望着这个背负着厚重历史的“脊梁”,远处的城台残毁过半,城墙的墙身、宇墙、垛口、敌楼等已是断壁残垣。我知道经历了长久的岁月和人为的破坏之后,许多古长城已经到了十分零落的程度。多希望他们能得到更多的关注和保护。
文物不但是历史,承载了人文的东西,更是我们创新的起点和借鉴。在创建和谐社会过程中,但愿你、我,或者是他,都不要再发出“和谁一起登临长城的忧患!保护长城,请从我做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