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放暑假之后,孩子无人看管,又无法拘在家里。只能送回乐安岳父母家。出发前临时起意决定绕道到景德镇逗留几天。将孩子们送到抚州,连襟并岳母接上开车往乐安,我翻身进车站买车往瓷城。 去年年底在景德镇逗留了十来日,对这座城市遂有了依恋之情。离开之后,便念念不忘。乐安老乡在景城从事陶瓷业的颇众,仿瓷制作、陶瓷设计、彩绘、写款、销售等方面,在景城期间多与他们在一起喝茶、聊天,话题自然围着陶瓷行业展开。因此,比一般游客有更好、更独特的条件。又置业于此,住在社区,深入市井,则又能更多地接触到城市的烟火气息。
景德镇以其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和丰富资源在制陶业占得先机。宋真宗景德元年(1004年),因昌南镇产青白瓷质地优良,宋真宗遂以年号为名,赐名为“景德镇” 。此后,景德镇工匠八方来,器成天下走,遂名满天下。
如今景德镇已经是热门旅游城市了,每到长假及暑假,游人如织,宾馆客满,像陶溪川、三宝、古窑等网红打卡地,前来打卡的年轻人络绎不绝,人山人海,道路阻塞难行。年轻的游客们似乎更在乎打过卡,匆匆忙忙从一个打卡地赶到另一个。而忽略这座城市处处展现出来的文化底蕴。坚持手工拉胚手绘、柴窑等等传统技法的市场游客极少,去的多半是批发商。我有一个感慨,在中国很多景点一般吃不到当地正宗的美食,也买不到正宗的当地特产。
每年亦有许多艺术家到景德镇研学、创作,毫无疑问,景德镇一千多年沉淀下来的宋元明清的一件件艺术精品及范式,足以让任何从事艺术的人悠然神往。每年来自全球各个国家的景漂数以万计。
陶瓷业与书画等传统文化一样,都面临传承与创新的问题,然而,陶瓷既具有民族属性,亦具有全球属性,某种意义上陶瓷是一种全球通用文化语言。
艺术家从各国来,景瓷天下走仍旧一如既往。景瓷不独是艺术,也是文化交流、交融的载体。
早市摆的各种物件,多明清民窑的,也有碎片,可能是天热,可能是大环境如此,逛的人还么有摊主多,不少网红在摊位上做直播,有的摊位有两个主播同时播(不同的物件)。
摊主们感叹今年生意难做。不独陶瓷业,各行各业生意都不好做。 艺术品市场跟经济兴衰、涨落的关系尤其紧密,但换一个角度看,何尝不是捡漏、抄底的好机会。
历史上,景德镇亦几度兴衰,饱受战乱和经济衰败的影响,而终能恢复元气,生生不息。我想大约是这座城市形成的一种开放而包容的文化,能吸引人留住人就能再度振兴。这就是她独特的韧性。
我一直有一个疑问,景德镇烧了这许多年的窑,为何依旧是天蓝水碧,林木繁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