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自隋大业三年(公元607年)首开科举,至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实施科举取仕,选拨治国施政人才,前后1258年间大约录取进士98749人,其中平民出身占很大比例,如1371和1490年平民出身进仕占52.5%,1586和1610年占55.3%。显然,读书科考是积极上进,求取功名,报效国家,也是改变命运,光宗耀祖,荣和富贵的上天梯。因而,从古至今,不管官宦富贵人家,还是平头百姓,只要有条件都让子弟读书求学,而读书人也受到社会的普遍尊崇,形成“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社会风尚。
读书人也自爱自觉,勤学苦读。唐光禄大夫、鲁郡公、著名书法大家颜真卿三岁丧父,家道中落,为重振家声,严以律已,自撰《劝学》诗“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像颜鲁公这样勤学苦读的大有人在,官宦人家子弟,在享受荣和富贵同时,也不忘凌云志,报效家国心。北宋期间,有一个“汉书佐酒”故事。说的是北宋宰相杜衍的乘龙快婿一代才子苏舜钦,他与相府千金新婚蜜月期间,浓情蜜爱,缱绻缠绵也没有耽误他夜来照样到书房读书,有一夜娇妻花不离枝欲并蒂,倩影紧随到书房,却见夫君正在边举杯饮酒边读《汉书-留侯列传》,苏见娇妻前来,竞认为,红袖添香乱情思,秀色面前难入书,请娘仔回爱巢。此情此景别有情,汉书佐酒后来成了一段千古佳话,。这位苏大才子,后来成为宋代著名大诗人,与另一大诗人梅尧臣驰名并称,是为“苏梅”,后人还把他誉为“宋诗祖师”;至于穷苦百姓,有志改变命运,振兴家族,就只有不畏艰辛,刻苦努力,成语囊螢映雪说的就是这样故事。《晋书-车胤传》记载,晋人车胤因为家境贫寒,买不起灯油,夏夜他就捉莹火虫,放入白纱布缝制口袋借着萤火虫微弱光芒读书,冬天,他则利用雪的反光学习。在这样艰难环境中,他还是成为博闻广识的饱学博学之士,因而受到朝延认可赏识,接连被拨擢为侍中、骠骑长史、太常、护国将军、吏部尚书等职,进封临湘侯,并多年兼任国子博士,勤政忠君。后来当权臣司马道子、司马元显弄权乱政,危及朝纲的时候,是他站出来与强权暴行作坚决斗争,勇敢地为国护政。
读书要勤学,更要严谨治学、博学。古圣先贤是如此,当今学者大师又何尝不是这样。与钱钟书、季羡林齐名,有“南饶北钱”、“南饶北季”之称的当代国学宗师饶宗颐1917年生于广东潮州,我是汕头人(潮汕是一统亲邻)有幸成为他的小乡亲。大师一生著述甚丰,有60余部,约3000万多言,其菇古通今之学,上及夏商,下至明清,经史子集,诗词歌赋,书画金石无一不精;他学贯通中西之学,甲骨、敦煌、梵文巴利、希腊楔形楚汉简帛,无一不精。人称“业精六学,才备九能,已臻化境”。季羡林说,他是“我心目中的大师”,金庸说“有了他香港就不是文化沙漠”,香港官方则认为,因为饶宗颐香港成了“东方之珠”,而学术界普遍认为“他是整个亚洲文化的骄傲”!他的博学和苛刻严谨的治学精神永远让人津津乐道。就以他的考古为例,他要求每一个发现、每一个结论都要有王国维倡导的三重证据:一是地下实物与纸上遗文能互相释证,二是取异族(如匈奴、辽、金等)之故书与吾国之旧籍互相补证,三是取外来之观念与固有之材料互相参证。决不含糊。记得我在香港的时候曾在《文汇报》上读过一篇他的学生写的文章,里面有一个小故事让我铭心刻至今难忘。说的是这个学生碰到两个不认识的古文字,就跑去问老师,饶老看后说:好,让我查查。一天天过去,都快半个月了老师还没有音讯,这学生以为不是什么大事,可能老师不当回事,忘了。可就在此时饶老来了,告诉他这两个字的读音、来龙去脉和意义,并告诉这学生,这半个月他查阅了一百多本书才找到答案!这件事因为时间久,我当时又没有存档,所以无法再具体,不过我知道这个故事之后倒是多次与众多人提过,对饶老这一丝不苟,十分苛刻的治学精神由衷崇敬!
巴尔扎克是法国著名大文豪,一生写了《欧也妮-葛兰台》等96部小说,汇成一部《人间喜剧》。他与我们的饶宗颐大宗师又是别有风情,他十分勤奋,珍惜时间,每一分钟都视若珍宝。一次他连续写作,累得支持不住了,就对来访朋友说,我睡一小时,到点你叫醒我。朋友答应了。但一小时过去,巴尔扎克醒不来,朋友认为他实在太累了,让他再唾会。。再过一小时,巴尔扎克醒来,见超过一小时,就对朋友大吼道,为什么不叫醒我……他恨不得把时间每一分每一秒都充分利用起来,所以他拼命喝咖啡,提神醒脑,一位统计学家推算,为了争取时间完成他的作品汇编总集《人间喜剧》,他足足喝掉了五万多杯黑咖啡。还有人说,他几乎是每三天就用完一瓶墨水,用坏10个笔头。
随着时光流逝,社会进步,科技发展,我们国家正在民族复兴大道昂首挺胸,大踏步向前,我们不但需要大量的诗人、作家、教师,国学大师,还要更多的工程师,科学家、研究员,专家、学者……不再是为科举,为自已当官做老爷,光宗耀祖,荣和富贵,而应是为党,为祖国,为人民,为全人类利益共同体,为未来的美好前景努力学习,刻苦钻研,严谨治学,用自已知识和力量,推动历史车轮滚滚向前。
今年的暑假很快要结束了,新的学期就要来了,特写下这文字与诸位学子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