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补逆泄还是顺泄逆补,是针对中医中的推拿手法来说的,一般情况下是顺补逆泄。
对于中医的推拿手法来说,一般是顺时针为补,逆时针为泻,向心为补,离心为泻,顺经络运行的方法为补,逆经络方向为泻,重手法为泻,轻手法为补。根据治疗人群的疾病性质、年龄体质等的不同,去辨证选用是补还是泻,通常来说从年龄来看,逆时针重手法,属于泻,适合年轻人,顺时针轻手法,属于补,适合老年人。
对于体质壮实、疾病性质属实的应用泻法,实证多表现为舌苔发黄、舌苔较厚、口臭便秘;对于体质较弱、疾病性质属虚的应用补法,虚证多表现为舌苔淡、舌苔较薄、容易腹泻等。
按摩腹部的手法确实有补泻之分。
通常,顺时针按摩腹部是为了促进肠道蠕动,帮助排便,可以有效地改善消化不良的情况,这可以被视为泻法。
相反,逆时针按摩腹部则可能对肠道产生一种补益的作用,对于一些肠道疾病如腹泻等,逆时针按摩可以起到健脾止泻的效果,这可以被视为补法。
按摩眼部和头部的手法有很多,下面是一些常见的穴位和手法:
按摩眼部:
太阳穴:用双手拇指或食指指腹,在太阳穴上轻轻按揉,每次2-3分钟,可以缓解眼部疲劳和紧张情绪。
攒竹穴:用双手中指指腹,在攒竹穴上轻轻按压,每次2-3分钟,可以缓解眼部疲劳和紧张情绪。
睛明穴:用双手拇指指腹,在睛明穴上轻轻按揉,每次1-2分钟,可以缓解眼部疲劳和干涩症状。
按摩头部:
百会穴:用双手中指指腹或手掌,在百会穴上轻轻按压,每次1-2分钟,可以缓解头痛、头晕等症状。
风池穴:用双手拇指指腹或手掌,在风池穴上轻轻按揉,每次1-2分钟,可以缓解颈部疼痛、头痛等症状。
按摩神阙穴:用双手手掌或拇指指腹,在神阙穴上轻轻按压,每次1-2分钟,可以缓解腹部疼痛、腹泻等症状。
按摩四肢的手法包括推、按、揉、搓等,具体如下:
推法:用手指或手掌在四肢部位进行单向直线推动,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和淋巴流动,缓解肌肉疲劳和疼痛。
按法:用手指或手掌在四肢部位进行有节奏的按压,可以刺激穴位和肌肉,缓解肌肉疲劳和疼痛。
揉法:用手指或手掌在四肢部位进行旋转或画圆形的揉动,可以缓解肌肉疲劳和疼痛,促进血液循环。
搓法:用双手在四肢部位进行快速来回的搓动,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和放松肌肉。
通常按摩穴位可以采用点穴法、拿捏法、推拿法来做调理,在坚持做穴位按摩的时候,主要是疏通经络,达到祛邪扶正的目的,还能起到调节人体机能和提高人体免疫力作用。
1、点穴法:点穴法主要是用手指,对象用穴位做,持续有力按压,在按压后放松会使局部有酸胀感。
2、拿捏法:在拇指拿捏局部皮肤和肌肉时候,也会使患者有三胀感,主要是作用在颈肩部和四肢。
3、推拿法:推拿法是用手掌按压在治疗皮肤,适当用力沿着一个方向推动,也能起到理顺经络和输入经通路效果。
中医按摩穴位的原则是:
实证时应该顺时针方向按摩,是为了泻,
虚证时应该逆时针方向按摩,是为了补。
由于腹部右侧是升结肠,左边是降结肠,因此顺时针方向按摩是依照排泄的流向,帮助肠蠕动。
建议按摩: 先从揉捏、按压等手法开始,过渡到滚法、推法等,最后以叩法等结束,如果是腰椎间盘突出症,开始按摩腰椎,然后是下肢。
有关推拿的补泻方法,也可按经络的循行、血流方向、手法的运动方向、手法的刺激强度、手法的频率、治疗时间等来进行分类。
1、按经络的循行来分: 顺经络循行方向的操作为补法;
逆经络循行方向的操作为泻法。
2、按血流方向来分:
向心性的操作为补法;
离心性的操作为泻法。
3、按手法的运动方向来分:
顺时针方向的手法为补法;
逆时针方向的手法为泻法。
正如《小儿推拿广意》说: "运太阳往耳转为泻,往眼转为补。"《幼科推拿秘书》说:"左转补,右转泄。"
4、按手法的刺激强度来分:
轻刺激手法为补法;
重刺激手法为泻法。
5、按手法的频率来分:
频率缓慢的手法为补法;频率急速的手法为泻法。正如《厘正按摩要术》说:"急摩为泻,缓摩为补。"
6、按治疗时间来分:
治疗时间长的操作方法为补法,
治疗时间短的操作方法为泻法
在做按摩后要做好个人保暖工作,不要到温度太低环境中去,饮温热饮品,穿着宽松合适衣物。
摘自网络,编辑整理,仅供参考。
202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