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明园是世界瞩目的万园之园,是每个中国人的梦中之园。无论其瑰丽其沧桑历史都无可比拟……
初冬午后,天高云淡,风已寒凉。
和女儿捧着两杯热热的瑞幸咖啡奔向圆明园,因为日常的忙乱在心里遗憾好久未能在最美的秋日领略其美好,然而一进园子便立刻庆幸:遗憾虽无法弥补,而一走进园中那目光随便触及的景色会瞬间温暖你所有的情绪。圆明园的美其实每天都不一样,强烈的感觉:来了便是赚到。虽是入冬然而那种略带萧瑟却又卓尔不群的感觉是别的园子不能给你的。因为在每个季节每个日子它的美都是那么淡然又奢华,宁静而又故事嘈杂,空旷而又影像叠叠,就是那么独一无二……
有时忍不住想在这里做一个清洁工都是幸福的,可以天天游遍它的每个角落,欣赏它的疮痍它的瑰丽,随时与一段段历史对话。
南门一进便是大片波光粼粼的湖水,许是因为寒凉,湖面显得藏蓝而深邃,喷泉在光线里竞相腾跃散金碎银一般,大片的金黄肥硕的鱼群熙攘在桥边咬食着面包屑,桥廊悬挂着一溜烟的古色古香的黄灯笼,给你强烈的久远前的代入感。保存完整的正觉寺还是没有开放,疫情的原因,在水里打捞废物的老伯告诉我们。
福海景区的大片水域美得不像样子,沿着水边慢慢散步,虽然原来的一步一景都已是一块碑或一片地基的存在,却仍给人无限遐想,单是水边或是大片的柳丝在光影里带着金色的丝绦在风里影影绰绰地垂摆,或是芦苇荡里的那白色大团芦絮虚幻一样的在视线里略带一丝哀伤,提醒着人们冬的寒凉,拱桥古树残荷蜃楼一般繁华在倒影里, “林瑟瑟,水泠泠,溪风群籁动,山鸟一声鸣”。便足以让我恍若在仙境了。
逛着园子就让你有强烈的求知欲。落座条椅百度,给自己科普一下:
圆明园是清代大型皇家园林,占地面积3.5平方千米,一百五十余景,有“万园之园”之称。清帝每到盛夏就来到这里避暑、听政,处理军政事务,因此也称“夏宫”。
圆明园水面面积约140公顷,等于一个颐和园,陆上建筑面积比故宫还多1万平方米,总面积等于8.5个紫禁城,是世界上一座最大的博物馆。
圆明园始建于1707年。1860年10月6日英法联军洗劫圆明园,抢掠文物,焚烧,同治帝时欲修复,后因财政困难,被迫停止,改建其他建筑。八国联军之后,又遭到匪盗的打击,终变成一片废墟。
圆明园在清150余年的创建和经营下,曾以其宏大的地域规模、杰出的营造技艺、精美的建筑景群、丰富的文化收藏和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内涵而享誉于世,被誉为“一切造园艺术的典范”,被法国作家维克多·雨果称誉为“理想与艺术的典范”。
对这个“圆明”雍正帝有个解释:“圆”是指个人品德圆满无缺,超越常人;“明”是指政治业绩明光普照,完美明智。这可以说是封建时代统治阶级标榜明君贤相的理想标准。
刚好前两天看了圆明园的三集纪录片,拍得非常棒,历史还原的同时把圆明园所有的景致几乎都复原再现了,让我们只能一再感慨贫穷限制了我们的想象力,也为我们国家的创造力而自豪……
只可惜现在只剩西洋景建筑群残骸了,这便成了进到圆明园主要参观的建筑群落,每次都会仔细看一遍所有介绍,还有室内文物展,长长见识,强烈一翻爱恨。
和女儿游玩了黄花阵,只是那傻孩子在老衲我都进了亭子的时候却发现那白羽绒服的小美女越来越远的身影。
寻觅线法画的路上又见雨果雕像,这个肯说实话又有是非观的外国人值得敬佩。
他在1861年写道:“有一天,两个强盗闯进了圆明园,一个洗劫,另一个放火。”“将受到历史制裁的这两个强盗,一个叫法兰西,另一个叫英吉利。”
园子实在是大,就这么兜兜转转四五个小时也只是转了十之有一,没了那些辉煌建筑的园子更像是个公园,只是那蕴藏在其中的不凡气质还是对我有着无限的神秘和魅力。
这皇家的园子也成了百姓休憩娱乐的园子,随眼一望随手一触都是那跳动的历史的脉搏,那已经随着细雨飘落满地的银杏小径,那光影里斑驳的围墙和围墙里破败却巍峨的石头在默默地诉说……
而我边走边暖暖地幸福着……